close

好像非常多人很喜歡比較,比課業、比衝勁、比腦袋...什麼都比,但是,比到最好又如何,假若今日名校畢業,又誰能保證能夠達真正幸福呢?假若今日醫科畢業,就真能得償所願嗎?

跟人比較的情況,近幾年來最喜歡跟大陸學生比。尤其比讀書,但真真好笑的是,比讀書讀完之後,也不一定能分出個高下,因為,讀完書後呢?

許多亞洲國家很喜歡比讀書,而大陸高考、考大學的壓力更為嚴重,因此逼死人的問題真真算起來一定不少,畢竟雖在過去一胎化下,但要擠進窄門是僧多粥少。而台灣,大考、國考壓力的問題不乏有相關新聞。

這箇中問題,當然比較是一回事,壓力又是一回事。比較,比出個高下又何如?讀完書真能保證一輩子成就嗎?實則不一定,醫科學生不一定相較而言幸福,而讀百大名校也不一定真能找出自我。因此這是基於一個社會期待下的成果,則並非是一個自己找尋的結果。而另一方面則在於-壓力,實在納悶的是,當身體不舒服、骨折等等,還會叫你安心調養,休息一下再出發,但是心理壓力倒會說到抗壓性的問題,可能每個人不開心是個常態吧,常態就當正常。

比較跟壓力相輔相成,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今日假若考了個國立,也可能會有個期待說,喔,我想上名校,上了名校可能有個期待說,上醫科,而醫科又會想上台大醫科,如果這是自己追尋的目標,那很好。但是若是在他人的眼光底下。這個比較是難以比完的,學校如此比,而出社會更比得多。

另一方面,壓力在一個不能掌握的東西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越來越大。尤其,並非每個人愛讀、能讀,而又加成了過多的壓力,而導致問題不斷擴大。

台灣似乎把學童的方向越縮越小,而聚焦在那個紅心點上,紅心點又如何找到目標呢?不屬於自己,又無法找到其他目標,演變的是壓力或者逃避的失落。壓力過大,即容易的導致心理疾病,而逃避的失落,容易往歧路或是無能發展。適當的壓力是能夠激發潛能,但過多的壓力,則更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結果,不可不防。

台灣學子的壓力本就不小,過去到現在一直存在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精神,但圍繞這方向,期待究竟為何呢?現在的時代,並非如同過去以讀書至上便能換取財富,更進一步來說,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如此適合唸書,讀書讀到死亡的甚還不少。我認為,更應該轉換一個思維在於天賦問題,因為,如此,才能夠完整發揮每個人的技能,而非踩在他人頭上往上爬,第一名不一定開心,最後一名的則可能自我或是被放棄。

但這個議題很容易被人說是唱高調,因為,天賦如何衡量?天賦如何當飯吃?台灣產業發展不均不是一個新聞了。即便如此,跟大陸比讀書態度這議題仍是不智,讀死書並不一定被社會所用。再加上,雙方社經背景、競爭標的難易、大學院校素質、文化素質等等都有所差異。在非顧及到這些背景考量而粗暴的直接精神考量的看待雙方,不過是滿足一己比較私欲罷了,因為,看到的永遠是粗淺的呈現,每一位的生活有限,以管窺天的情況下,輸出的東西,也就並不切實。

所要論的更在於,想要的答案是什麼?要的目的是什麼?一己之私欲就留給自己就好,因為,它不切實,而另方面,若想要回答未來,我想,就連明天所思索想都難以回答了,又如何能夠說未來呢?

最合適的未來,應該存在在每一個人的心理,想要什麼?希望什麼?如何達成。說醫科、說公職的的,不一定合適於每一個人,也不一定它就是是一條康莊大道。

另方面,若非以讀書導向的,硬要讀一堆書,也不過是害人,因為他有更好的去處去想去找,硬要硬塞,不過是雙方的煎熬。

所以,沒什麼好不好,適合就好,多不一定成,少也非不好,每個人都應有個拿捏,閒話,就少說,說了,許多也不過是廢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y1472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