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言論自由的社會中,許多事情可以說,許多事情可以談,但是,速食文化下,流於表面卻反倒成了大多數,因此,又回到原點,該談什麼?

速食文化讓我們的言語許多流於情緒與表層,我們所稱知的語言似乎在現在生活流於了動物間一般表達情緒,那麼,所謂教育在於何處呢?

我們所期待的,是將知識更為平民,而非將其化做一個語言的高牆;廣泛給大家,而非私有制,有什麼而將其作分享,創造互利,然而,許多知識的平台反倒成為散播情緒之處,我將情緒給大家,而換取心靈上的交流或者被稱為取暖,當然,言論自由每人都有,自我成長本就由己身出發。那這篇文章也就不該再打下去了。

我所思考的在於,在談論言語其用意為何,心情抒發許多人都有,但是,是不是還有其他更想要的、更期待的。自我要求是一個人格的展現,更是你對個人外在、內在交互作用的重要依據,由外在地位透過要求影響內在也由內再透過要求與外在做互動,在此之下,許多東西不若我們所看到表面、理所當然,其更重要的是人可以用心,而非用眼睛去觀察去對話。有由心去做更深層的思考,或者由心去了解自己情緒為何、梳理脈絡、帶出更恐懼的結果想像,也帶出一個重要知識份子品格-與社會做溝通,這才是一個真正該有的對話,分享恐懼、分享憤怒其實無濟於事,打,要打哪裡?只有一窩子講悄悄話不小心講了大聲點,其他的,根本就沒啥改變。

想了解的,不過是這是什麼樣的監督思考,我們期待的民意代表有能力、有GUTS、有專業、要言之有物...等等特質,而在非執行業務上,其時也不免期待其能夠符合我們所期待的狀況,也是一樣能夠正直操守、找尋需求、努力回饋社會鄰里。因此,不論民代或是其他行業,都期待所學所長能夠的發揮其影響力,那麼,咱們既然同樣對所學所長有自信,何不將層次展現呢?

當然,這言論其實也太過於干涉到他人,畢竟這不是義務並且也屬於個人自由,想明白的在於,當做這件事的情況下,立意是什麼、表現是什麼,而你更將是什麼?

人與人交會點只有那剎那,長期的關係是奢求的,今天展現了什麼,都將是永恆的,想要辯解什麼、想要讓別人你是什麼,那麼也得把握當下,我不妨礙情緒展現,我只在乎的事,沒有人平白無故當別人垃圾桶,想丟垃圾請找好地方丟,如果丟在公共領域,那也別期望別人說啥好話,只有認識熟識之人,才會包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y1472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