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本主義走至今天,私有制的體制下,財富累積、權力掌握以及階級複製等等創造自我優勢地位甚至將其邁向子宮家庭,打造牢不可破的權貴階級地位的現象,讓整體的社會體制創造了M型化趨勢。

過去的中產階級組成也順勢分割成兩方走向:向上或是往下走成了下流社會階級,而日本作家三蒲展更觀察到,中產階級的地位更有可能有走向了更下層的階級,是否最重要的其中之一因素在於社福體制的崩壞讓階級體制有失序的現象呢?而所得占前5%、10%的族群,在近幾十年來,其財富與後面的族群財富比較不斷拉大,現今已難以估量其財富的數據,在財富雜誌刊登的TOP100的富人榜們,金錢所得富可敵國不在少數,然而其中最大問題在於,其所得來源為何?據李健鴻教授所分析,年所得在數十萬以上者,其資本利得遠遠超乎了勞務所得,意即,以勞務或取報酬的思想觀念早已被打破了。而資本利得稅制所課的稅又遠遠小於勞務所得之稅制,也因此,我國其國庫所得所能矯治公平的概念有限,更悲慘的思考在於,國家能夠改善失序的現象十分有限。而許多所謂的大公司、大企業,因為其涵蓋的勞動人口、國家收入甚至是權力結構錯綜複雜等等,讓國家機器無法對其做出公平判斷。

在國家無法有堅強做為的情況下,過去的思想結構:以勞務換取報酬的概念也因而打破,反而透過追逐金錢成為資本掠奪者的思考致上為中心思想,在國家被綁架、媒體成為資本家傳輸工具、知識份子為其背書、教育成為複製思想工具下,群眾思想也因此受到箝制。而受到最大影響者就是身處於權力結構的地方-都會區。

在都會區的孩子,其出生便不斷的面對競爭、教育、家庭等等,而在越競爭的環境下,越能感受到不平等,同學多為資本掠奪者的家庭,而自己家庭雖所得不差,但若不小心觀諸同學家庭月所得可抵比自家年所得下,那就不平等待遇便油然浮現,而另一方面,在競爭者眾的地方,一席之地是難上加難,置產、消費連年提高,對未來是否能否占據一席之地,或是成為不得不離開的LOSER,恐怕是年輕人的茫然主因。

眾多壓力下,年輕人們面對了光輝燦爛、物質不虞匱乏的年代,卻也面對著前途迷惘的年代。許多積極者,有其心乏其力,期望成就一番事業,但若僅靠勞務所得,似乎遙不可及,因此選擇遠走他鄉才能接近夢想。這成了年輕人重大的悲苦來源,許多先進國家也是如此,不過是面對著比較利益創造優勢以及資源分配來思考。

改善現在的狀態似乎越顯艱難,權力、財富、教育等等能夠改變的變項惟透過教育,在21世紀資本論中,作者稱讚台灣能夠在過去年代崛起的主因是在於教育,而反觀透過資本累積的國家這些年來都有逐漸走下坡的情勢。雖然近些年來,優勢學歷換來財富的思考不斷受到質疑,但不可否認的,學歷與階級、所得仍有相當關連性,而在教育後朝向地位、金錢等等方向,資本掠奪者、以勞務或致工資者以及知識份子的三方糾葛恐怕是現在難以改善的課題。

若想在這逐利的世代中找尋出路,惟一的變項便是自己,是否也該自己想想:需要什麼、不要什麼、追求什麼等等,而非透過他人給予成功定義、比較觀念、甚至思考如何能走一條長遠的路,也許有人說,這是所在自己的小圈圈裡頭,但是,大是什麼、小是什麼呢?大,無法涵蓋到自身最重要的思考,大有何用?小但是無多餘的累贅,至少有一利。

在這紊亂的世代,存在是個重要的思考課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y1472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