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小模的網路霸凌事件能鬧得沸沸揚揚,此其中,並非其個人魅力,而更在於"網路"以及"霸凌"兩個構面交織出來並與現在時事風向結合而來。

是什麼樣的背景,創造出來的聚焦事件,讓現在似乎沒有其他東西好報的呢?教育部課綱、航線問題以及軍中事件尚未安全下莊、而毒茶事件仍進行式,似乎我們都生活在極為風險的社會,幾乎每個禮拜都有新的大事出來,不由得高呼"公民好忙",當然,這些都是題外話,扯遠了。

總之小模事件的背景,絕不是因為她的死、因為她的人,而是因為著他跟某一個關注議題有結合到一點"邊",若關注於小模身上,絕對沒有什麼版面,而另外,這個鎂光燈焦的邊,也讓整起事件失焦了,因為,事件源頭並非網路的群體,而是由"朋友"霸凌,所造成,只不過媒介是透過網路,而讓整起事件擴散化。

因此,若因而將焦點直接的放在網路上,根本就是變相的消費死者,因為打著同情小模,譴責加害者的旗幟,實則關心的是自己的事,對小模事件著實完全無知。

而一場事件,是由著許多不同元素組成,箇中各有各的利益,而更重要的,媒體,加速其催化。死者、事件的源頭脈絡、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等等,這不是媒體所關心、也不是讀者所關心,所關心的,是在於其中的娛樂,娛樂什麼?就看媒體怎麼爆,讀者怎麼說。而在以娛樂性質下,盤根錯節交織許多不同的問題梗概,而最後當然的,因為問題複雜,或是下個版面,而讓整起事件無疾而終。

思考整起事件,究竟網路霸凌為何?而網路霸凌是否會越演越劇,這問題是肯定的,網路霸凌不過是舊有霸凌的延伸,既然霸凌事件無法根絕,那麼網路霸凌事件自然一定會上演,未來一定的會有人因此而死亡。

然而因此就需管制到網路言論,我想是因噎廢食,正如同每天都有人出車禍,便因此就說大家都不能開車,不也相同嗎?其實,網路霸凌也不過是霸凌事件的一種呈現,媒體霸凌、職場霸凌...等,都是如此,不過是社會問題一種呈現,而未來也將會存在,而思考網路霸凌其中,網路是一個通道,真正實際操作的是有心人,而據報導指出,此有心人是朋友所為,因之,這可能是死者尋死最重要的主因,因為朋友更是一位重要他人,甚至是精神依賴,摧毀將造成的是心靈上重大打擊更可能造成不可逆之傷害。

不過就媒體角度,必然是將焦點放置在"網路",網路其定義非常多,然而就媒體角度而言,他們更是將其定義為"網軍",而將討論導向自去年以來看得很不爽的"民粹問題",好笑的是,這項定義下,網友一直討論的聲浪導向-她是誰?更多人是第一天認識這位女性,其中也包含著我,所以說,日常生活導向網路,那麼還稱做霸凌嗎?所以,在這項問題事件上,更需定義的在於,生活與網路的切割,究竟比率為多少才能稱得上網路。職場上,霸凌事件發生,而到家中仍不免的可能透過LINE工具延續霸凌,若依此來定義,假設在下班後討論所發生的歧視、霸凌事件,是否為霸凌事件?我想多數人是不贊同,那相比較此事件,是否為網路霸凌呼之欲出。

的確,這起事件的是網路霸凌的一環,畢竟是因為網路上言論導向死亡,但是,箇中重大問題在於,朋友所為,受害者家屬不願追究是何人所為,此其中有其道理,也或許可以因此減少負面效益再度發生,但若不明不白因此怪罪一個大群體-網路言論(雖說現在在反網路霸凌,但媒體似乎將風向導向於此),似乎將問題導向一個更奇怪的解決方式。

所謂網路言論,其與網路霸凌不同的在於其評論相較於網路霸凌更具中性性質,當然不免可能帶有惡意性,但是論述多有其憑據方能稱之。網路上的言論多為此,此也是言論自由表徵,然而,由於其論述有殺傷力,而且許多人難以拿捏,雖有一分憑據但謾罵則有九分,因此,有人便將此直接定義網路霸凌,因為在其論述中,涉及到許多人身攻擊,而這樣言論是網路上的大多數,也的確,容易導向到霸凌,也曾有發生過傷害事件。但是,若要依此立基而直接抵制此也如同在學校管制言論一般,不符合比例原則了。畢竟,任何事情都有其外部性,但是言論其公眾性管制下,其發生的效果以及所傷害的影響非常巨大,因為無形、更無法知道它所影響的比率、效果。

綜觀整起事件,未來風向導何處,我們無法知道,但在這起事件中,我們需要的,是要從這起事件中,思考真正要解決的事情,如果它只是過去社會版中的一小欄,那麼,它被大家知道便只是知道。但是今天,它放的、它所被討論的、被關注的,是媒體將其比例相較全部新聞比例的三至四成,因此,若在資源不當配置下,更需思考的是如何將問題朝向一個相較正確解決的脈絡,而非導向被塑造的解決脈絡,今天,誰都被消費了,無法改變只好承擔它,但是,在成本投注下,更需思考,對的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y1472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