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直以來我對認知不知道比知道還要有興致,所以有一陣子滿喜歡蘇格拉底的,不過卻一直沒看他的書QQ,因為超難啃QQ。

那麼為啥不知道比知道還重要呢?

因為不知道至少意識到這件事是不知道的,但知道很多時候是自以為知道。

我們不可能完全知道很多事情,但常誤認為知道,導致很多時候有認知誤差而不自知,尤其是錯誤的以為社會所定義的就是知的一切時,使的社會定義的人格就是我們自認為的人格。因此在缺乏認知的時候,明明不知道的事情卻誤認為知道,照既定或自以為的方向去執行,就會少了許多挑戰,也就少了許多價值反饋,那麼就會欠缺了探索、累積我們真實人格基底的機會。

導致即便有機會獲得社會定義的一切,卻仍讓我們心底切缺真實感,因為這些以為的累積並非是自己發自內心裡真實追尋的,滿盈在身的很多是種種期待、盼望而來,而這些期待與發自內心的盼望有落差時,更容易造成的是空虛感。

因此,我這邊探討的是認知的重要性,當不知道時,至少它是由發自內心出發而認知到的,重新去了解、去挑戰,然而知道卻容易可能是自所以為的知道,導致深陷於認知陷阱而不自知。

不知道時我們有機會去想辦法知道,然後接近知道,但不知道誤認為知道時,卻是更容易發展成自以為是,最後連自己都悟不出什麼是真、又或什麼是假,然後與真理擦身而過。

因此,我建立一個挑戰-認知模型,面對問題時,中性來看待都是一項挑戰,而這個挑戰在有認知或未認知的情況下會發展成什麼樣的反饋機制,最後達成什麼樣的結果呢?

模型內容

(一)接受模型

1.png

 

 

挑戰在有意識的情況下建立認知,然後與自己內部建立理解然後去承載,進而跟自己進行發展,發展過後學習去解決問題,創造反饋獲得價值,建立下次挑戰的基礎。

因此,建立認知是能夠與自我做出連結,與自己內部建立理解則是接受這是一個問題,並且是了解它是關乎於自己非常重要的問題點,自然就能人格相連結朝發展邁進,重新建構挑戰能力的立基。

(二)抗拒模型

2.png

無法建立自我意識,透過掩蓋、責怪或自以為知道來去逃避無法解決的問題,那麼就會持續因為這個不知道的東西受到傷害,因為這個問題是關乎於自己,最後問題都由自己承受,也許可以將責任託由他人,但總有時候是由自己面對的可能,在不斷承受這個問題下,最後會對這問題感到麻痺、恐懼。那麼終其一生都會為它感到攪擾,小到一般不良習慣,大到暴力傾向,惟有真實改過,才能真正擺脫它。

挑戰是在有意識但並沒有建立認知它是一個關乎於自己的概念,或是不斷的自我欺騙,相比較無意識、無認知的情況會來的風險更大,因為第3個模型仍可透過社會力道建立認知,但抗拒模型的情況是惟以自己真正想認知才能意識到,這部分難以靠他人、社會去改變問題循環模式,很多時候可能終其一生都處於抗拒之中不可自拔。

(三)無知模型

3.png

係指面對問題並無意識,也並未認知,偏向遲鈍狀態,如果是真的不知不覺。那麼可能也沒感受到什麼傷害。但是如果遇到提醒後能夠直接認知問題,那麼有可能開始解決問題的循環模式,自然能夠開啟發展層面,因此相比較抗拒模型,靈活性相較起來有時比較高。

這個模型基底在心底的人格結構仍是誠實的情況下,在有效機會尚仍可能自己面與外在社會面建立有效連結關係,盡可能的努力將自己面與社會面達一致性,最終仍有機會解決問題。

小結

3者相比較,重點擺在開啟問題解決模式的靈活度高或不高,因為這是攸關人是否能夠主動性的隨時做有效發展與否,又或者是被動性的終其一生受問題所累。

因此,認知到它是問題,知道與不知道與否就是承接問題的開啟與否的重要關鍵,縱然我們有6成知道問題解決的內容,但也別忽略剩下4成事我們不知道的,然後學習盡力去解決,而非透過6成的解決去擴大成自己能夠百分百認知到問題,那麼容易將將解決問題的機會面給白白流失。

也許知道,是執行面的重要依據,因為知道,才能做有效行動、有效率的達成目標、獲得成就。

但留下一點我們不知道的餘地,則是創新面的重要根本,隨時做好發展更好的解決問題契機,能夠有效的持續進步,因此兩者做好適切調適便能有效解決許多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y1472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