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外化而內不化」

人在相處的態度上力求愉快,盡量不去跟別人發生正面衝突

風格的建立是我們一生的目標所在:教育是什麼?也就是對風格的培養。我們教育不是只限於學校,而應該把社會視為另一個教育的場合,最後目標在於建立個人為人處事的原則。別人喜不喜歡,贊不贊成都沒有關係,你藉著自己的風格才能夠與志趣相近的朋友真正結交。

二、自我超越

1.工作大於等於職業,自我實現大於等於工作,自我超越又大於等於自我實現。而自我超越就是把過去、未來自我會合到現在使當下個自我可以不受過去與未來自我的影響,可以活得踏實快樂。

2.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我現在要立刻做完一個目標,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的去做。

3.生命的意義不能離開人的自覺,必須有真誠的心,願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然後以言行具體表現出來。意義在過程中不斷展示,是動態的,因此人的追求意義也是永不停息。

4.攀登

一個人是否能夠堅持下去,往往在於他的觀念與信念。攀登者終其一生,直到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刻,都不會有停下來的時候。

攀登者常用的口語包括:可以做到什麼,該怎麼做。換言之,他所談的是「行動」,而不是理由。同樣一個問題由不同的人來解釋,會有不同的理由。可是如果僅止於尋找理由,對於解決問題是毫無幫助的,只有透過積極的的行動才有可能解決問題。攀登者以行動來面對問題,而它採取行動的時機就是「現在」。

他與別人的關係是:肯經營、願意探險、使關係不斷成長。由於攀登者每天都在改變、一直在進步之中,他們可以經常和別人分享新的想法與感受,並且互相討論、彼此交流。如此一來他與別人的關係將不斷地成長與提升。

攀登者處於需求理論中的最高層,也就是要從自我實線走向自我超越。一個人只有自我實現是不夠的,還必須朝著自我超越去努力。

5.七大死罪(Seven):在人生的過程中,有七種最是不能被原諒的。

1.驕傲

2.貪婪

3.貪吃

4.好色

5.嫉妒

6.憤怒

7.懶惰

三、後悔

1.人沒有不後悔的,但是後悔沒有什麼關係,重要的是你每一次選擇都是真誠的。即使是犯了錯而後悔,也值得我們去諒解它,因為人性本來就是會犯錯。

2.我一直強調人要各進其分,在自己的範圍內,發揮自我的生命力,好好享受;在這範圍之外,有時候我想幫忙也愛莫能助。但是每一個人把自己的事情管好的話,這個世界就不一樣。

四、個人轉型

1.1.化被動為主動

2.建立一種生活態度,就是從小事情上就要設法認真做好

3.不完美看到完美

---->自我約束,主動選擇

2.人與人間適當關係的實現叫做「善」,把這個要求做好的話就是聖人。但是,這並不是做完一次就算了,而是必須一再去做,這就是「自強不息」。

3.大學的目標在於讓學生得到:

1.專業的知識與技能

2.和諧理性的群己關係

3.深刻持久的社會責任感

4.通情達理的人生觀

人生的目標必須具體落實在生活的實踐上,如特定抱負與職業、明確的自我實現等。

4.卡謬(Camus):石頭的每一粒原子,夜色迷漫的山丘的每一片礦岩,本身就形成一個世界。向山頂奮鬥的本身,已足以使人心充實。我們應該想像西齊佛是快樂的。

不管你願意與否,時光總是在流逝,每一剎那都是永恆之倒影,一去永不復返,因此每一剎那都是獨特的。-->「凡走過的,必留下足跡;凡奮鬥的,必經歷成長。」

五、學習

1.懷德海說學習:「一定要到課本遺失,筆記焚毀,為了準備考失而背下的條目全部忘記了,然後還記得什麼,那才是真正學到的部分,對自己才有用。」

2.對自己的角色不要有成見,要肯定自己在這一生所扮演的角色。社會一定是由各種不同的人、不同的角色所組成,不珍惜自己的角色,不好好去扮演,就是不負責任,到了落幕時,每個人都需要做個交代,評估自己的一生到底將各種角色扮演的如何。

3.所謂哲學家的態度,就是可以理性思考自己見到的事實,在沒有了解事實以前不做任何判斷;而在了解後,可以帶給自己解脫,意即因了解而不再有任何拘束。

4.中庸之道

是由於能掌握自己的智慧,而使生活一切有適當和諧的比例。比如,該說話時就說話,該做事時就做事。

5.感到憤怒時可以採用三種方式讓自己愉快:

1.檢視引發怒火的原因,從根源產生諒解的心

2.改變所在的場所,轉移注意力以緩和怒氣

3.換個思考角度,以平息憤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y1472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