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安娜˙卡普蘭Mariana Caplan著)

一、失敗也是一種資產

1.我們只能驅逐別人的失落,不敢與他們同傷同悲,否則悲從中來,反而變成要哀悼自己。因此,對人生來說,失敗與失落根本就是見怪不怪的常態現象;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不曾經歷自己的失敗或失落,就無法與別人分享「失敗經驗」與「失落經驗」。

2.因為在充滿失落、悲傷、恐怖、不安如「地獄」般的負面思想裡,就像踏在最貧瘠的土地上,可以大力開墾-我們的潛意識最難忍受地域的貧瘠與不安,然後我們才會發現自己勇有過人的耕耘能力與技巧。

3.我們要進入「失敗之道」的關鍵,就是要欣賞失去與失敗,視其為生命本質,如同我們對待成功與獲得。如果持續壓制失敗,不正視失敗在生命終存在的事實,我們可能摧毀自己、摧毀關係,也摧毀我們所接觸的人,甚至摧毀整個地球。

二、快樂的失敗

1.在我們認識或不認識的大師身上,所發現的快樂品質,來自於他們願意欣然接受所有生活光譜上的種種關係和考驗-包括友好與不友好的人物、喜怒哀樂的情緒、順利或嚴酷的環境挑戰-最後,他們自然而然接納上帝降臨給他們的所有事情。

他們身上洋溢著對生命完全開放的氣息,也因此,當萬視萬物自本其然,回復本來面貌,他們就找到快樂。…我們應該慶幸自己擁有或存在一切,可以欣然沐浴於快樂之中。

三、追逐世俗成功的失敗

1.有智慧的人,應該在接受成功的那一剎那,就洞悉了:在接受成功的瞬間,也接受了將來這個成功離開或失去的失落與痛苦的必然性。只是凡人一定要等到這個失去或失敗來臨,才會感受到痛苦,而有智慧的人,知道成功花開時,就是失敗種子埋進土裡的時候。

2.世俗成功永遠是外在的,惟有自然本性與自我價值開顯,才是內在的。而且也惟有欣賞自我價值,完全不在意外在世界肯定與否,「世俗成功」的離去或帶給你的失敗,才能結出肥美的果實。…我們之所以會失敗,是我們與成功的關係沒辦法處理好,所以成功才曇花一現,永遠無法持久。

三、期望的失敗

1我們的任務是重新思考自己與計畫、預期的關係,為彼此經營出更寬鬆、更有彈性的互動空間

2.當我們學習到生命的過程,並非只是實現自己的需求與願望,同時也要兼顧更偉大的「道」或「真理」、「美善」,這時我們才真正成為最佳諦聽者。

3.很少人願意擁抱不確定性,因為能夠欣賞事實的人鳳毛麟角,他們超越恐懼的陰影,承認生命本質就是不穩定。他們很清楚,真正完整的生命不能缺少部安全感,所以他歡迎安全感,也同樣歡迎不安全感,而且與這兩者的關係是無私而平等的。

缺乏安全感所帶來的禮物之一就是:我們對生命的實相,可以一直保持覺察狀態(或至少能夠在適當時機覺醒),而且對於死亡與變化不在閃避或排斥。

四、自我意識的失敗

1.智慧之所以生根,是因為我們看透自己的癡愚,而不是強求不知以為之的自作聰明。智慧開始生根之後,我們選擇為一切負起責任,不再堅持自己的「對」,反而我們深信,生命自然的神秘與不可預測更值得尊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y1472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