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乎於許許多多的評述,在評述人事物上多數都帶有強烈的主觀意識,而把欲評之事物過去的脈絡、既存的成長模式很容易的捨棄掉,而把我們私心、自以為的知強加而上,卻不知,我們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都是在全知背景。我們所應該做的是觀看、觀照,而非下指導棋。因為他們不可能能夠看到我們所看到的,他們有他既存的一個世界、有必須經歷的生活,無論是枷鎖或是美好。

因此,許多人透過自己知道的去加以評述,容易的將那個觀照的人事物他本身的完整性給喪失掉,而套用進他無法知道的地方,如此,這樣一個評述有失客觀以及精確性,因為,這是在一個知道不完全的背景下所做的分析,前端有部分失真,怎會保的後端能夠精確到哪去。

然而,這樣的弊端卻真的很容易到處看到,甚至非常容易的犯到。尤其容易的自以為的優越性或是忽視不喜愛的架構,創造一個隨自己意的世界套用在評述的事物上。

必須了解的,我們是隨著腳色去經歷一個我們無法經歷的世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是客體,而主角們才是主體,我們萬萬不得凌駕於主角之上。因為,我們是在經歷。而尚未經歷完便據以下評斷,便喪失了這場經歷的價值,我們終究還是我們,而非體驗一場我們所未知的歷程。

然而,要如何的作下評述,因為我們要經歷,同時也期待教訓與糾正,這個東西,我想希望是透過完整的經歷、完整的旅程,才能做的,如此,精確性方能大增。

所以,許多評論背後應有所本,而非透過想當然耳的出發,這個本,必須確確實實的能讓「腳色」看到、發展的到,這樣才能恰實的放在評述脈絡上。我們少了這樣一個歷程,會容易的反客為主,將角色做為工具性來看待之。

而這樣一個脈絡來講,我們就有第二個課題可以去了解,即是,任何一位有脈絡可循、有歷程體驗,應都可以稱得上是立體人物,他是做為一個「人」在小說鋪陳的世界去經歷一趟歷程,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若是期待去理解、去經歷、去看他的歷程,很多時候實不應該去蓄意批評、判斷之,因為,我們是乘著他的雙眼,共同體驗他的生命完整性的歷程。而蓄意去評斷,似乎我們將上帝所賦予給他的歷程評判了優劣性,並也輕忽了作者賦與他那角色背後所觀照的課題。

因為,在一個立體人物身上,花了許多精力去塑造他的完整性,不可能只是作為踐踏或者仰望,立體意即著有優缺、人的完整性,失去了他的完整,加了我們個人的視角,即搞的四不像了。更應該思考的,完整、觀照,在一個雙方平等的立基,再做討論、評述,這樣的背景,我們懂得尊重每一個角色,自然不會為著我們觀照賦予太多成見、情緒。我們,只是在經歷以及學習,如此而已。

相關文章

淺論飛狐系列的南蘭

一生一世觀後感

第八日的蟬觀後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y1472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